首页 > 

现在的春节还是中国年吗

时间:2024-04-17 06:11:06 阅读:78073

中国传统文化春节论文1500

现在的春节还是中国年吗?还有中国味吗?还有中国民俗和文化吗?

现在的春节己经明显没有以往的年味,再加上疫情影响外地人无法返乡,亲人的团聚也成了泡影,所以说辛丑牛年是最无趣的春节了。

不许放鞭炮,不许聚在一起热闹,花会、社火、踩街都成了记忆,除了包顿饺子还留些春节的余温,一个个被分割的小家庭怎么能体会出节的乐趣?无聊的整天看电视,还不如以往的大星期天爽快。

不要埋怨人们对禁放鞭炮的非议,现代人寂寞的灵魂是需要炽如烟花、雷如贯耳的刺激来弥补心脏的跃动,人情、亲情、爱情和友情是需要有地方安放的,春节恰恰是融合情感的最好时机,可惜离我们越来越远了。

年味是一种文化,是中国人精神内涵的一种表现方式,我们要珍惜呀,数典忘祖,不光是悲哀,更是可耻。

春节过年,是否属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?

是我们两岸中国人一年一度最重要的日子,作为一名来自宝岛的中国人,每年过年一定要回家与亲友相聚团圆,因为过年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日子

春节表现了中国的哪些传统文化?

春节,是是我国民间最隆重、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。春节来到,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,万物复苏草木更新,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,人们自然要充满喜悦地迎接这个节日。这个节日包蕴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。

一、春节的由来

春节的历史很悠久,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。按照我国农历,正月初一古称元日、元辰、元正、元朔、元旦等,俗称年初一。

夏商时代,产生了夏历,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,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,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,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,即一年的开始,也叫年,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,到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,一直延续到今天。

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,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,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,在政府机关、厂矿、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,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,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。

1949年9月27日,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,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,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,俗称阳历年;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,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“春节”,俗称阴历年。

二、春节文化和习俗

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,一直到正月十五,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。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,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,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、祭奠祖先、除旧布新、迎禧接福、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。活动形式丰富多彩,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。

过小年:农历腊月廿三日(南方是廿四日),是祭祀灶君的节日。民间传说这一天灶王爷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家功过,辞灶便是送灶王爷起程。故民间对这位居家之神,平日态度很虔诚,且很尊重。送灶寄托着中国劳动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向往,祈求神明保佑新年合家平安,吉祥如意,岁岁平安。民间认为,过了二十三,诸神上了天,百无禁忌。娶媳妇、聘闺女不用择日子,称为赶乱婚。直至年底,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。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,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。

迎春扫尘: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起到年三十,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“迎春日”,也称扫尘日,因“尘”与“陈”谐音,新春扫尘有“除陈布新”的涵义,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、晦气统统扫出门。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。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,清洗各种器具,拆洗被褥窗帘,洒扫六闾庭院,掸拂尘垢蛛网,疏浚明渠暗沟。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、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。

备年货蒸年糕:节前十天左右,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,年货包括鸡鸭鱼肉、茶酒油酱、南北炒货、糖饵果品,都要采买充足,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,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,准备过年时穿。经常准备的食物,一是腌腊肉,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,这种食品存放时间较长,不易变质。二是蒸年糕,年糕因为谐音“年高”,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,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。

贴吉祥迎福:一是贴春联,春联也叫门对、春贴、对联、对子、桃符等,它以工整、对偶、简洁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,抒发美好愿望,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,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。二是贴窗花,窗花是一种集装饰性、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剪纸艺术,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、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,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。三是贴福字,在屋门上、墙壁上、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“福”字,意指福气、福运,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,对美好未来的祝愿。有人将“福”字倒过来贴,表示“福到”。四是贴年画、挂灯笼,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,也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。

团圆夜守岁: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,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,离家在外的人们都要在春节时回家欢聚。腊月三十夜,也叫除夕,又叫团圆夜,全家老小都一起欢聚酣饮,共享天伦之乐,北方地区有吃合子(有称火烧)习俗,“合”有相聚之意。全家人吃过年夜饭,点起蜡烛或油灯,围坐炉旁闲聊,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,称作守岁,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,迎接新一年的到来,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。

放鞭炮吃饺子: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,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鞭炮,除旧迎新,喜气洋洋,庆祝过年,也就是新的一年开始了。许多地方都有初一吃饺子的习俗,取更岁交子之意,非常吉利,饺子因为形似元宝,过年时吃饺子,也带有“招财进宝”的吉祥含义。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,话新春,其乐融融。

拜大年: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,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,给儿童压岁钱,初二、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,相互拜年,道贺祝福,说些恭贺新喜、恭喜发财、过年好的话,祭祖等活动。

闹新春: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,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,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、耍龙灯、演社火、游花市、逛庙会等习俗。这期间花灯满城,游人满街,热闹非凡,盛况空前,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,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。

三、春节的民间传说

传说之一:过年关

古时候,有一种叫做“年”的凶猛怪兽,散居在深山密林中,它的形貌狰狞,生性凶残,专食飞禽走兽、鳞介虫豸,一天换一种口味,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,让人谈“年”色变。后来,人们慢慢掌握了“年”的活动规律,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,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,等到鸡鸣破晓,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。

算准了“年”肆虐的日期,老百姓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,称作“年关”,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:每到这一天晚上,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,熄火净灶,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,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,躲在屋里吃“年夜饭”,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,所以置办得很丰盛,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,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,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,平安地度过这一夜,吃过晚饭后,谁都不敢睡觉,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。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。

后来,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,“年”到了一个村庄,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。“年”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,吓得望风而逃。它窜到另一个村庄,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,它不知其为何物,吓得赶紧掉头逃跑。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,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,只见里面灯火辉煌,刺得它头昏眼花,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。人们由此摸准了“年”有怕响、怕红、怕光的弱点,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,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。

传说之二:守门驱魔

春联的原始形式是“桃符”。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,当中有座山,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,树梢上有一只金鸡。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,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。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,门边站着两个神人,名叫神荼、郁垒。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,神荼、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,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,送去喂虎。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、郁垒。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,放在自家门口,以避邪防害。后来,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、郁垒的名字,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。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“桃符”。

到了宋代,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,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,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,三则装饰门户,以求美观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,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,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。

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,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。据说,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,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。在民间,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,古人认为,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。他们心地正直善良,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,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,即是此种奇形怪相。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、相貌狰狞,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,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。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,通常都是两扇对开,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。

唐朝以后,除了以往的神荼、郁垒二将以外,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。相传,唐太宗生病,听见门外鬼魅呼号,彻夜不得安宁。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,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。其后,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,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。

传说之三:万年创历法

在古时候,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,看到当时节令很乱,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。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,一天,他上山砍柴累了,坐在树阴下休息,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,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,测定一天的时间,后来,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,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,来计算时间。天长日久,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,四季就轮回一次,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。

当时的国君叫祖乙,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。万年知道后,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,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。祖乙听后龙颜大悦,感到有道理。于是把万年留下,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,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。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,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,创建历法,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。

有一次,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。当他登上日月坛时,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:

日出日落三百六,周而复始从头来。

草木枯荣分四时,一岁月有十二圆。

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,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。万年指着天象,对祖乙说:“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,旧岁已完,新春复始,祈请国君定个节吧”。祖乙说:“春为岁首,就叫春节吧”。。

冬去春来,年复一年,万年经过长期观察,精心推算,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,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,已是满面银须。国君深为感动,为纪念万年的功绩,便将太阳历命名为“万年历”,封万年为日月寿星。

什么是中华文化的过年文化?你怎么看?

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一一过年文化

首先,中国的过年文化,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。中国传统文代丰富多彩。体现在过年文化中很多的习俗都和过年有关,多少年来,这种流淌在血液中,挥之不去文化伴随着一代一代的中国人。

中国的过年文化中有许多习俗,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规定动作和习惯。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过年期间的一些民间习俗。

除夕吃年夜饭,除夕的重要内容是一家人在一起吃上团圆饭,远在他乡的游子,都要赶回,和家人团聚,吃年夜饭。吃了年夜饭后,全家老少团聚在一起,点灯熬夜达旦不眠,称为“守岁”或“熬年”。

大年初一放炮仗、拜年、占岁、聚财,吃年糕、吃饺子、吃汤圆、吃面条。初二,外嫁的女儿要回娘家,夫婿同行,所以民间俗称“迎婿日”。

大年初三,又称赤狗日,主要是与“赤口”同音,人们在家不走亲戚,招说出去容易与别人发生口角。

初四,各家各户要“迎灶神送火神”。初四是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之时。有“送神早,接神迟”之说,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,而接神放在下午。

正月初五,就是破五,在这天可以破除先前的一些忌梦。这一天一般都要吃饺子。

大年初六,商店就开张营业了,在这一天,才能把节日里的垃圾扔出去,叫送穷鬼。

初七是人日,即人的生日。据《占书》记载,由初一开始,上天创造万物的次序是“一鸡二狗、三猪四羊、五牛六马、七人八谷”,所以初七就是人日。

到正月十一,人们又开始元宵节的准备了,正月十二选购灯笼。元宵节是新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,又称为“上元节”。正月十五闹元宵,这一天除了点灯赏灯,最重要的是吃元宵。过了十五、十六,这个年也就过完了。

注:图片来自网络

过年都有什么习俗?

春节是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,习俗有很多,大家比较熟悉的就有:扫尘,办年货、团圆饭、守岁、压岁钱、贴春联、放鞭炮、拜年等过年不是一天,除了除夕夜,还包括年前的准备。就是说过年的那一天除夕一家人吃顿团圆饭,团团圆圆。

中国人过春节的意义是什么?

谢邀。历法有两种,太阴历和太阳历。中国的历法是太阴历。即阴历。西方是阳历。即太阳历。正月一日是中国新的一年开始。春节就是中国的新年。阳历又称公历,我们现在通用的记年方法。原来我们的纪元方法是以朝代记年的。如民国多少年,宣统多少年。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是翻开历史新纪元。共和国使用世界通用公历与中国阴历并存方式纪年。新中国成立是伟大历史事件,从此走向上升通道,是中国工业化的起点。

以前的老黄历,是一本32开本历书。上面有二十四节气,指导农耕。有属象,还有吉日时辰等。提供红白喜事的操办事宜和注意事项。

期末考试结束,拿了成绩单放学后,没什么家庭作业。小孩的下一步就是准备过年,要到街上去爆米花,买年画,对联了。条件好一点儿的爆三响,玉米,大米(糯米),蚕豆各一响。新华书店是必去的地方。年画是很漂亮的手绘机器印刷画,娃娃抱花鱼等,品种比较多,还有各种历史神话传说人物故事。另外,买自己玩游戏用的小画画,比朴克小,一张硬纸上面印有好多人物,如108将。还有连环画等。

过年前,要给外婆送年礼,一般是2斤肉,2斤果子,1斤糖。价值是3元刚出头。外婆会给钱,六十年代一般是一元。过年前,二十九夜,家里要点纸祭祖。三十这天贴对联,是大人贴。这些都做好了,小孩就等过年了。放鞭炮,吃年晚饭。初一,上午大队的文艺新年演出就会到各生产队打谷场上演出,花担,花船,舞龙灯,歌舞表演。我们是跟着队伍走,不厌其烦看着重复的节目。第二天,大人带小孩上外婆家玩。然后就是各位舅舅姨娘伯伯叔叔姑姑家互相请吃饭。叫请春芝。改开后,这些习俗早已淡漠无味,大多早已不做了。

我觉得,春节对于中国人,还是有意义的,是一年中最盛大,最隆重的仪式。也是亲人之间感情的联络,应该更是小孩盼望已久、兴高采烈的快乐日子。

关于中国传统春节,各地的习俗你都知道哪些呢?

春节是中国人的隆重节日。过年的时候,各地的习俗是不一样的,但是有一点是一样的,大家都是红红火火,团团圆圆过大年。

过年的时候,相传有一种年兽害怕红色的火光和爆炸声,而且通常在大年初一出没,所以每年的除夕这一天大家都会贴春联,贴窗花,放爆竹,发红包,穿新衣,吃饺子,守岁。春节还要辞旧迎新,以示万象更新,生机勃勃,在北方过年的时候吃饺子是重头戏。大家围在热气腾腾的年夜饭桌前,有酒,有肉,有菜还有火锅,大家一起吃饺子,看春晚、放鞭炮、发红包,祭拜祖先除旧迎新。迎禧接福,祈求来年风调雨顺。

春节是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,在南方一般都会在年三十之前购物。大都会买些鱼类,肉类,鸡鸭,新鲜蔬菜和水果,干果,红枣,糖果,柿饼,云片糕等等。有些人家还要制作八宝饭,包汤圆,做年糕,象征着团团圆圆,高高兴兴,年年高!同样要穿新衣,贴春联,守岁,祭拜祖先祈求神灵保佑。晚辈要给长辈拜年,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大家欢天喜地吃年夜饭燃放鞭炮,迎接新春。

图片来源于网络。

你觉得中国的传统文化春节该怎么回归过去的那种氛围和年味?

谢友邀请!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,永远也回不到从前,科技日新月异,网络突飞猛进,家家有电视机家庭影院等等,最吸引人的是手机,男女老少各有一部,网上天南地北风貌,世界各地美景应有尽有,人人都看手机,别的娱乐活动都少参加了,过去的春节期间锣鼓喧天,耍社火,扭秧歌,荡秋千,跑旱船等等热闹活动如今少见了,取而代之的是聚众打麻将,玩手机,过春节走亲戚也是手机不离手,吃饭也操心玩手机,不愿和人多交谈,把走亲访友当任务来完成,这样的春节越过越淡,怕是永远回不到以前的氣分了!生活越来越好,亲戚直渐减少,孩子越来越闹,红包越发越多,真感到没儿时的年热闹了!(个人观点,不喜勿喷,欢迎友友,共同谈讨)祝友们开心快乐每一天,冬暖安康,幸福常伴!

为什么要过年?传统文化中,年是个什么东东?

为什么要过年?传统文化中,年是个什么东东?

过年,在中国也叫过春节,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,不仅是在国内,就是在国外,凡是炎黄子孙都一直保留着这一传统习俗。“年”不管过去是个什么东西,走入新时代,过年凝聚着中华民族炎黄祖先的血脉,凝聚着中华儿女热爱伟大祖国的情怀,凝聚着中华民族不断走向繁荣富强的梦想!

春节将至,就要过年了。有钱沒钱,回家过年——这就是中国情怀,中国文化。辛辛苦苦一年了,搭上春运的列车,不怕远,不怕寒,不叫苦,不叫累,都要回家过年。春节长假的双份工资可以不要,但回家团聚必须要——这就是中国情结!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之林的宝贵精神财富!平时没时间,过年聚一聚,走走亲,访访友祭祭祖,拜拜长辈,爱爱子孙花花钱,消消灾,其乐无穷!

春节是一年的开始。一年之季在于春,一日之计在于晨。过年不仅是团聚的日子,更是谋划如何更好发展的日子——凡是有案则立,无案则败。好的发展计划,人生的转折点,往往都来自春节佳期。长辈的提醒,亲戚朋友的帮助,都有可能开启新的人生。

随着时代的发展,社会生活节奏在加快,春节佳期往往与“五一”、“国庆”小长假一起,共同筑起起了一对新人圆梦鸳鸯的梦想。

所以,“年”是什么东西不重要,重要的是——我们都是炎黄子孙,我们都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,我们都盼望祖国不断繁荣昌盛!

祝福朋友们在春节到来时幸福快乐!

祝福伟大祖国在来年更加繁荣昌盛!

过年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,为什么感觉现如今变得冷清了呢?

过年又叫春节,是中国流传下来的传统节日。当今社会,由于高频率高节凑的生活方式,再加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,使年味变得越来越淡了!这个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。

中国传统文化之春节300字,一篇作文怎么写?

春节是一年当中最大的节日。是新的一年的第一天!每到春节,我和我的几个好朋友都美滋滋的,因为在这一天,我们都会收到很多的红包!不但如此,在这一天家里还会做许多好吃的菜!

  这一天,我一大早就起来了,穿了漂亮的新衣服。我家已经忙开了,爸爸正准备杀鸡,妈妈已经买了很多好吃的!我也来帮爸爸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。我们忙了一整天,现在已经是傍晚了,所有的菜已经做好了!我看着这一桌子的菜,口水流了不少!旁边的妈妈已经看穿了我的心思说:”还要等会才可以吃!”过了一会儿,终于开饭了,我兴高采烈地开吃,我吃了很多的菜,都快把我的肚子撑破了!

  这一天我非常开心,如果每天都这样,那简直太棒了!

你怎样理解“过年”中的春节文化?

朋友们!春节过年→中华文化的产物,本身蕴含着中华文化,传承着中华文化!

“春节”:普天下炎黄子孙共同的节日!“过年”:华夏儿女天下归心的节日!“春节”:是凝聚中华56个民族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!“过年”:是支撑天下华人奋斗不息的心灵支柱!“过年”:在外儿女、天涯游子的根脉期盼!“春节”:全家成员团聚、再出发的起点!

春节:源于中国的历法文化。早在4000年前的夏朝,就有了历法——夏历,就是我们说的“农历”(阴历)。一年分为12个月。战国时期,农历已经完善,是世界上最早的历法。总结规定了24节气,便于安排农业生产,直至今天。

农历规定:第一个月又叫“正月”,最后一个月叫“腊月”。正月的第一天,是新的一年开始,叫做“新年”。后来,又习惯于把初一至初五都叫作“新年”。这样就形成了过年是5天的共识认同,传续至今。

腊月三十(小月没有三十,把二十九当三十过),在北宋时期又称为“除夕”。北宋时,中原地区把腊月二十三规定为“小年”,把正月初一至初五叫作“大年”。

“小年”晚饭时,全家人相聚,安排“大年”的准备工作和打算。夜间取下“灶王爷”烧掉,待三十晚上换上新的“灶王神”。

二十四或二十五两天,为“扫房日”。从内屋到外院,清扫一新。锅碗瓢盆,刷洗洁净。猪圈鸡架,起垫一新。家家开始裱墙糊棚。

二十六那天,北方人开始做豆腐,蒸馒头,做豆包。南方人做“年糕”,配制茶叶。

三十上午,男人开始贴对联,帖五彩挂钱,贴门神,挂红灯。女人洗菜,改刀,备酒席。

三十晚上,摆家谱,供财神;祭祀祖先,追思故人。接着安放新的“灶王爷”,对联上联为:上天言好事,下联为:下界保平安。横幅是:一家之主。

三十午夜,全家人围着大桌子包饭子,说家长,道末来,喜气洋洋。接着在庭院燃鞭放炮,震响天空。

初一早起,穿新衣,戴新帽,年轻女人抹口红,依家挨户,拜年恭贺,行礼作揖。

初二这天,年轻媳妇带着丈夫,抱着孩子,拿着礼品回娘家,当天去,当天回。

春联文化源于五代时期。除夕那天大门上换“桃符”,左右写上“赐福”的话→春联出现了。北宋时,春联已普及整个中原地区。这样,“春联文化”完全形成。

初三开始,根据年龄段的娱乐活动拉开帷幕:看纸牌,打麻将,玩扑克,摆排九。小孩走“妈妈人”(小骨头人),抽冰猴,蹓冰车。女人歘口袋,弹旮旯哈等,其乐融融。

城乡居民自动组织起秧歌队,大街小巷扭秧歌,走高橇,打腰鼓,耍龙灯,说评书,演杂技等,文化融融,热闹非凡。

我们必须深深的植根于中华炎黄的传统文化,保持与传统文化的血脉联系,坚守文化自信和自尊,牢固文化根基,注入新时代的内容,富有新时期的气息。让“过年春节”更富有文化价值,年味更浓,节气更盛。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心,弘扬民族自豪感!

原文标题:现在的春节还是中国年吗

原文来源:"本站所有文章均来自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,即刻删除!"

阿城长兴泰有限公司 | 关于本站 | 合作伙伴 | 广告服务 | 使用条款 | 投稿指南 | 人才招聘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网站地图

本站内容均采集于互联网其他平台,如果侵犯到任何版权或隐私请及时联系我们(感谢您的支持!)24小时内承诺删除。